AI被用于俄乌战争,数据源头来自社交数据泄露, 是时候用龙笛了!
细思极恐,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被首次用于俄乌战争了,而背后的数据源头来自于社交软件。
近日,乌克兰方面宣布,俄罗斯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莫尔德维乔中将在乌克兰的切尔诺巴耶夫卡被击毙。这将是俄乌战场中第一位阵亡的俄罗斯中将级高级军官。也是首位被人工智能技术击毙的俄罗斯高级将领。
AI技术
有报道称,莫尔德维乔中将所在位置被对方发现定位,因此遭到精确制导弹药远程袭击阵亡。
据报道,乌克兰军队也在战场上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比如一名车臣士兵在一辆坦克前用社交软件发表自己的感想。而后,他发布的照片就进入了乌克兰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最终根据在线人脸识别技术发现,他就是一个叫Hussein Mezhidov的车臣指挥官。
此外,乌克兰还通过通过无人机,路边监控系统等等方式主动采集俄罗斯参战人员信息,并用人脸识别系统确认每一个战俘的身份。
乌克兰还利用成千上万路边监控系统和乌克兰人手中所使用的手机来采集俄罗斯参战人员信息,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都被实时传送到作战平台用于分析。比如,有些指挥官即时不穿军官制服,通过乌克兰后台大数据平台,也能比对出来。
这些数据最终被传送到乌克兰军方指挥部,结合欧美情报部门最新GPS等地理位置技术,可以迅速定位到俄罗斯指挥官精确位置进行精准打击。
现在在乌克兰战场,AI系统还是初步进入战场。一旦战争时间拖延,欧美方面势必将会在乌克兰战场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化系统,将乌克兰战场变成一个新式武器和AI作战系统的试验场。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军方如何获取了俄罗斯这么丰富的人脸数据的呢?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些人的生物特征、喜好习惯等个人数据是通过社交数据比如Telegram、Facebook最终流入军方,被军方用于识别身份。
与俄罗斯类似的是,在中国,微信、钉钉等社交软件早已在中国普及,有10亿多人用了即时通讯应用。而与之对应,个人数据泄露已经成为社会痛点。可想而知,一旦未来中国成为战场,14亿中国人的人脸也将被敌方用于战争。
如何避免同样的剧情在未来发生呢?也许从今天开始就应该重视使用“龙笛”这种安全即时通讯工具了。